close

離開伏見稻荷後,我們來到「百選櫻花名所」的醍醐寺,見證當年太閣賞花的名勝之處。

醍醐地區位於京都市東南的小盆地內,與京都市中心之間除了公車之外,還有京都市地鐵東西線可資利用。儘管京都市地鐵因為施工困難、路線受限於市內眾多古蹟,導致服務範圍相當有限,開業至今虧損沉重,在日本可說是相當少見的情形。不過若要前往市郊的醍醐,地鐵還是比較快速方便的方法。2004年底,東西線的醍醐站到六地藏站之間通車,可以在六地藏站轉乘JR奈良線(部份旅遊書上並沒有更新這項資訊,包括我們手上的京都散步地圖),因此我們這次就利用JR與京都地鐵,得以在一個早上遍覽京都的兩大名勝:伏見稻荷大社與醍醐寺啦。

 在JR稻荷站搭乘普通車來到六地藏站,出站不遠之處即是地鐵站的入口,下了地鐵六地藏站才發現京都的地下鐵真的非常的迷你與節省,月台的寬度大概只有台北地鐵的一半左右,或許是受限於京都路幅不寬的關係吧。上了車往北坐二站即是醍醐站了。

醍醐站周遭算是京都地區比較年輕的區域,除了少數的古蹟景點之外,幾乎都是新開發的住宅,而與交通建設的結合也是日本人慣用的開發模式:醍醐站本身就是個大型購物中心,以車站為中心往四周開發住宅,開發區域大概設定在腳踏車程可輕鬆往返車站的範圍之內,而車站建築內部也附設大型的腳踏車停車場--生活機能相當完整;相較起來台灣的開發模式就是相當零散,缺乏大眾交通建設的支援與生活機能的充實,無怪乎多以失敗收場。

 
位於山腳的醍醐寺與醍醐站還有一段距離,因此當地也特別開闢了一條穿越住宅區的行人/腳踏車專用步道連接車站與醍醐寺,除了供平日居民進出與兒童遊戲之外,也方便來參觀的旅客步行前往,又不至於讓遊客進入住宅區內影響居民的隱私與生活品質。步道右側是京都都營住宅,大約五層樓的集合住宅,左側的則是私人建商開發的獨棟住宅。意外的是日本的住宅在設計上相當簡單,大部分都減少花俏的立面與造形設計,這點與台灣的集合住宅設計思維有相當的不同。


步道的尾端標示了醍醐地區內所有景點的方向,日、英、韓、簡中並列。相對來說,台灣對於最大宗的日本觀光客有點吝嗇,觀光地區的標示往往只有中文與英晚,若能在觀光地區提供更豐富的日文資訊,相信絕對有助於日本的自助旅行客來台觀光。



來到醍醐寺門前,遊客如織,紛紛來此一睹醍醐櫻花之美。一開始本來沒有計畫來此遊覽,不過在行前看到網友分享醍醐寺是京都地區最早開花的景點之ㄧ,也因此臨時決定改變行程來此參觀,門前的垂櫻告訴我們果然沒有白來這一遭。


走進山門,櫻花夾道,儘管隨著種類不同,有些櫻花還未開放,但是能看到白色滿開的櫻花已經很讓我們滿足了。

醍醐寺分為三個部份:三寶院、
靈寶館跟伽藍,精明的寺方把它分成三種門票,每處各六百日幣,不過一起合購三處門票只要一千五,兩處門票只要一千,一心想看古蹟的在下只買了三寶願跟伽藍的兩部份,存放豐臣秀吉寶物的現代展示館「靈寶館」就跳過不看了--後來回國看到網友分享靈寶館也有相當美麗的櫻花,只能徒呼負負,希望來年有機會再前往了。

不過三寶院也有相當漂亮的櫻花,三寶院本身內部禁止攝影,裡頭的庭園係豐臣時代流傳至今,用在下粗淺的文字說明的話,只能以極盡混合人工與天然之美,充分發揮了借景天然與造景巧妙的交互手法。而建築依著坡度而建,讓單純的庭園從不同角度看來產生了不同的趣味,的確是日式造景的傑作。大概的配置,只能從醍醐寺網站上的地圖來想像了。

而三寶院外有一處憲深庭院,更是滿植櫻花,在花季中的此時特別以露天茶席的方式,讓旅客可以入內飲茶賞花,享受一下當年太閣「醍醐花見」的風雅。


淡粉色的櫻花,翠綠的草皮,簇紅的茶席,實在是一幅令人愉快的景象。


滿開的櫻花圍起了印有五七之桐紋(豐臣家的家紋)的布幔,當年太閣賞花應該也是此種景象吧。


賞花席中的一家人






離開三寶院後,我們前往醍醐寺主體建築群為主的伽藍。


在路上看到的醍醐寺山門,上頭分別刻有桐紋與菊紋,說明醍醐寺與天皇有關,地位相當崇高。


進入伽藍之後,不巧天空開始下起雨來了,我們只好走馬看花,一邊撐傘一邊照相,照片中是國寶五重塔,儘管京都內五重塔眾多,不過這一座五重塔可是完成於西元951年,堪稱是京都現存最老的建築物,上千年的木造建築,也令人驚嘆當年工匠的手藝精巧。


另一邊則是金殿所在,裡頭可以入內沉思,不過脫了鞋子之後,我才發現我沒辦法端端正正的正坐(果然是沒練過),更遑論是沉思了,只好不好意思的收起隨身行囊離開,走到外面才發現有一株幾乎與金殿同高的龐大櫻花在一旁盛開。


滿開的一本櫻,照片裡看來比例驚人。

最後雨下的實在不小,我們決定離開醍醐寺,回到醍醐站用餐。下午回到京都市內,繼續我們的參觀行程。

同場加映-小松鼠的遊記:醍醐花見
醍醐住宅區探險
相簿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w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