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禪寺雖非賞櫻名所,但卻是我非常期待的景點之ㄧ:能親睹它著名的造景與枯山水。



在醍醐站內的超市採購、用餐,稍事休息之後,我們搭乘地鐵,由醍醐站回市區,到東山地區的蹴上站下車,出了站後即是著名的傾斜鐵道--明治年間因水運之便與引水發電而建造琵琶湖運河時,為了在坡度較陡的蹴上一帶運載貨物所留下的特殊纜車鐵路,如今兩側遍植櫻花,在櫻花盛開時也是很漂亮的景點,我們到訪時可惜僅僅半開,而且濕冷的天氣讓遊人銳減,我們兩人只能發抖的共撐一把小傘,一路往南禪寺走去。



傾斜鐵道往北走數百公尺,就會接到南禪寺的參道,而繼續往東前進,就會到達南禪寺了。此段來往車輛、大型巴士眾多,雖說日本行車文化要比台灣禮讓行人的多,但在狹窄的參道上,加上雨天視線不良,在此還是要當心一點。在小雨紛飛之中,我們終於來到南禪寺,意外的是儘管雨勢不斷,而南禪寺的楓葉要比櫻花著名的多,不過在雨中的櫻花季,參觀南禪寺的遊客仍然眾多,沉重黝黑的龐大禪寺三門與五彩繽紛的撐傘遊客,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南禪寺入寺免費,而三個重要景點:三門、南禪院與方丈則另外收費,我們對於爬三門不太感興趣--儘管從照片中看來真的很壯觀,決定到另外兩個景點瞧瞧。


南禪院位於禪寺後方山腰處的一個小小的院落之內,也許是因為地方離本院較遠,參觀的人並不多,所以意外的給了我們一個能夠獨佔景點的機會。據說是整個南禪寺發源地的南禪院,建築相較來說尺寸相對輕巧的多,建築的迴廊雖然禁止入內,不過站在迴廊邊往庭園看,多少可以領略建築工匠與造景人的巧思。


南禪院的庭院要比早上醍醐寺的庭院規模小上許多,但更為巧妙:利用了依山而闢建的優點,結合了人工造景與自然景致,創造出一種彷彿置身真正的大自然的感覺,而從地上的苔衣、石頭到種植的樹種,處處展現出日式造景極為精緻、巧妙的手法。

離開南禪院之後,我們走回主建築群,參觀以枯山水與室內狩野派畫作聞名,堂堂名列日本國寶的方丈。名為「方丈」,應該也就是方丈所居的處所,與周邊的庭院,與南禪院利用自然景致有所不同,方丈庭院幾乎都是在建築之間創造全然人工的景色,因此除了一般的以植物地形造景之外,日本的工匠還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以石造景的手法,這種全然以無生物的素材去創造濃縮的景致,與畫作的手法有類似之處,因此有了「枯山水」的雅稱,而這也正是日本傳統建築與造園之所以聞名的特點之ㄧ。


走進方丈之後,馬上就看到其中一處名為「虎の子渡しの庭」的枯山水庭園,枯山水庭園一般都建於建築群之間,以牆壁圍出範圍,因此幾乎沒有自然的景色可供借用,然而就在這圍牆圍出的小小見方中,工匠利用碎石、庭石、苔衣與植披,彷彿畫師揮毫一般地創造出一個全然人工,但師法天然的景色,猶如中國文人山水的寫意畫一般。坐在庭院前的迴廊,就得以欣賞這人工創造出來的自然美。而面對迴廊的各個內室,在拉門上都繪滿了名家的畫作,這裡的畫作都以虎為主題,這個庭院也因此得名。


庭園中的任何一角,彷彿都可以獨立成畫--這只是其中一幅罷了,我們在此坐了許久,除了歇歇腳之外,也試著用自己的眼睛與照相機,捕捉我們所能領略的造園之美。


另一處枯山水庭園「如心庭」,此處更為狹隘,而造園師大膽的只以庭石與碎石造景,在庭石周圍環繞成型的碎石紋路,模擬出河水與巨石激盪而出的水花,造園師的巧思彷彿把那一刻凝結下來,如同畫作一般在狹窄的庭園中展開。



當然除了枯山水之外,方丈也有一般以植物造景的庭園,這個角落展示了南禪寺中所培植栽種的十幾種苔蘚,每一品種都依他們的生長特性分別命名,令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面面俱到。



雨中的日式庭院,雖然說櫻花季的雨實在很煞風景,不過在雨中參觀南禪寺,或許更能襯托出南禪寺的寧靜。






另一處方丈內的個室--桌椅顯然是比較現代化的設備,不過搭配上窗外的風景,又是一處充滿禪機的景緻。

我們再次撐傘,在雨中離開南禪寺,希望下一次拜訪時,能目睹楓葉火紅之時的禪寺景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w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