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久未到東部旅遊了,上次坐火車前往東部是當兵時同學在花蓮結婚,這次也是因為學妹在台東結婚,趁著前往觀禮的機會,向公司多請一天假順便到台東旅遊……。到了大家都在工作的這個年紀,好像真的要到某人結婚,以前的同學與朋友才有機會聚首,下一個會是誰呢?

由於學妹請的是星期日的歸寧,於是計畫星期六與小松鼠小姐自強活動一天,分隔北高兩地的我們,就只好各自搭乘火車到台東知本會合囉。我乘坐的是星期六早上的1079次柴聯自強號,從台北出發後就直奔花蓮,之後停靠玉里、台東,終點站知本,全程只需要4小時50分,在太魯閣號未引進前,台北往花蓮最快就是這班1079次的2小時23分。而在太魯閣號加入後,東北角最速傳說就只能拱手讓出給全新的太魯閣號啦。不過在花蓮以南尚未電氣化的路段,柴聯自強號仍然是運輸主力,而這班停站少的1079次自強號,也是台北前往台東/知本旅遊的最佳選擇。



拎著行李上了車,原本以為這班直達車會很熱門的,沒想到上了車只有三成不到的載客量,一個人可以很舒服的佔用兩個座位,或許是因為母親節前夕吧,遊子們在前一晚就回家了嗎?總之這班車冷冷清清地開出台北火車站,而由於到花蓮前都沒有停站,也就中途上車的乘客了,於是車上維持著台鐵車廂難得的安靜氣氛,讓我得以好好的欣賞許久未見的宜蘭線/北迴線沿線風光。

每次坐火車去東部都會想到小時候第一次的火車便當經驗:國小時資源班帶我們去宜蘭參觀,於是前一天媽媽準備了三明治與零食讓我帶在身上,當時乘坐的也是柴聯自強號,上了火車,小朋友一行人很興奮的在火車上聊天。火車開到一半開始賣起便當來了,原本準備好午餐的我想說不必買了,沒想到便當推車過來,便當四溢的香味讓我難以抗拒,於是忍不住掏錢買了個排骨便當,那滷的入味的排骨滋味至今難以忘記。可是媽媽準備好的午餐怎麼辦呢?我就塞給同學看有沒有人要,沒想到眾人兩三口就解決了。本來想這樣就萬無一失了。沒想到回家後,嬤嬤檢查皮包發現錢少掉了,逼問之下才知道我貪吃多買了一個便當……。之後的情形就忘了,究竟是挨了罵還是被打了呢?我也不記得了,但是每次坐台鐵看到賣便當的小姐推著推車,都會想起這段往事,只是不知道是因為排骨便當不再稀奇,還是台鐵的便當作的沒以前好吃了,現在吃起來就是沒有記憶中那麼美味了。這次前往知本也不例外,中午時分買了個六十元的便當來吃,大概是近年來吃過最糟糕的火車便當吧,排骨沒滷熟透,配菜也普普通通,也許記憶中的美味便當,就只能留存在記憶中了吧。



火車行駛過了彎曲的宜蘭線,穿過蘇花段的隧道,火車準點抵達花蓮站,略為停留上下客之後,火車繼續往南進入花東縱谷的範圍。一直以來總覺得花東縱谷是很特殊的地形:火車走在縱谷的平原區,兩側都是高聳的山脈,距離不過十幾公里,與一望無際的西部平原有著明顯的不同;而平原裡大多是翠綠的稻田,相較於西部平原的開發,工廠、房舍與農田紛雜,縱谷保留了純樸的農村景色,一整片的稻田,偶而才能見到少數群聚的聚落,橫亙遠處的是--這只是就一個外人的觀點來看,或許本地人會希望未來的蘇花高等建設能給他們不同的經濟開發,但不管未來東部開發與否,這片農村風光未來是否還能保存,縱谷裡的景色永遠都是台灣最值得保存的景象之一,或許在大刀闊斧引入新的交通建設之前,配套的地方發展策略與管制措施也要一起建立,避免東部的開發走入西部漫無目標的開發窠臼,才是台灣整體之福。



火車來到台東站,許多乘客紛紛下車,沒想到要到最後一站知本的旅客少的可憐,我這節車廂連我只有三人啊!坐在車尾的小姐看我拍照還嚇了一跳。知本離台北真的太遠,光是坐最快的直達火車就要近五個小時,知本溫泉鄉的吸引力不如台北近郊的北投烏來,或是有北宜高加持的礁溪來的熱門;加上天氣逐漸轉熱,以溫泉為主力賣點的知本吸引力也變小了,到了知本站也是空空蕩蕩的,也許該思考的是如何加強對中南部客源的開發吧。與小松鼠小姐會合後,上了久候多時的飯店接駁車,就前往期待已久的知本溫泉囉。


中間的過程就省略不提了,不過感謝小松鼠小姐別出心裁的幫我準備了個驚喜生日蛋糕,只是拜飯店人員太過熱心所賜,這個驚喜被飯店人員給戳破了,不過還是感謝小松鼠的費心安排。



在星期天晚上的熱鬧婚宴過後,星期一早上就得踏上歸途了,小松鼠小姐下午還得回公司上班呢,不過從知本坐行駛南迴線的自強號,大約中午就可抵達高雄站;但要回台北的我就比較辛苦了,不過既然多請了一天假,那就順道來個東部鐵路之旅,並且體驗最新的太魯閣號吧。

太魯閣號只行駛台北-花蓮間的電器區間,所以從知本站還得轉車才能搭到太魯閣號,經過安排行程如後:由知本站搭乘普快353班次前往台東站,再從台東站搭1054號自強號前往花蓮,用完午餐、買完麻糬後(多請一天假總要買點東西感謝同事的辛勞),搭乘號稱1小時59分由花蓮直達台北的1066次太魯閣號,雖然車程兩小時內的太魯閣號目前僅此一班,但是台北到花蓮的車程能壓縮至此,也算是東部運輸走廊的大革命了,難怪花蓮地區對太魯閣號的引進,可是抱著很高的期望。午餐時翻開花蓮當地的更生日報,即使正式通車已經一個星期了,還是可以見到不少相關報導呢。


準時進站的普快353次,車頭是造型孔武有力、車齡已屆30年但還是老當益壯的R100型。不過知本站最早開往台東站的火車就是這班9:02分開出的353次普快車,或許是台東站、知本站都設在遠離城鎮中心的地方,對於通勤客群並不方便,因此也沒有早發的列車吧?


上了普快車,好像進入了時光隧道,車上除了我以外只有一個沉睡的乘客,車廂內沒有冷氣,只有頭頂旋轉嘎嘰作響的電風扇。已經許久未坐過普快車了,偶爾會在屏東線上坐到冷氣平快車,但是這種只有電扇的客車現在只剩南迴線坐的到吧,實在很有懷舊的氣氛。


前往台東站的途中,南迴線是條寂寞的鐵路,路旁絕少住家、店面,甚至平交道都要許久才會遇到一處,火車就在田野間孤獨地行駛著。


平快車準時抵達台東車站,剛好接上停靠在月台另一側,四分鐘後準備發車開往花蓮的1054次自強號,跟來的時候一樣是柴聯自強號,橘紅色的塗裝是小時候對自強號印象最深刻的記憶--不過現在已經被PP車取代,要看到這種自強號,除了偶而曇花一現的舊電聯自強,就只有東部才看的到了。剛下車沒多久,預告發車的鈴聲大作,趕緊拍了幾張車頭照後上車,還沒找到座位火車就開出月台向北開往花蓮了,大約中午抵達花蓮車站。

附帶一提的,貪吃的北極熊到了池上站,就跑到車門旁探頭探腦的想看有沒有便當可買,卻發現池上站已經不賣便當了,反倒是上一站的關山站才有便當可買,真是奇怪,沒有在池上站吃到便當,東部幹線就好像少了一點什麼樂趣呢。


出了花蓮站吃完午餐,拎著要帶回去分送親友同事的麻糬,回到花蓮車站準備搭乘14:17開往台北的1066次太魯閣號。現在台鐵的官方時刻表仍以自強號列出各班太魯閣號的車次(附註以太魯閣號行駛),票價也是比照自強號,不過在花蓮站倒是會特別列出太魯閣號的車次,只是LED可顯示的字數不夠,所以月台上的動態車次表就只能以切換的方式顯示「太魯-閣-太魯-閣」(照片左上角),總之是看的懂啦,但是對不知情的人,或是外國人而言,這個車次表可就讓人更糊塗了,在對外國人推行台灣觀光之際,也該考慮一下外國旅客是否能夠取得足夠的資訊幫助旅行,而不是出了機場就寸步難行,只能靠臺灣人的「熱情」彌補,說真的,光靠熱情是不會吸引觀光客考慮台灣旅遊的,起碼各個主要交通重點地區,趕快換成中英文對照的完整資訊系統吧。


太魯閣號的英姿,雖然先前在屏東已經驚鴻一瞥打過照面了,不過這次可是得以好好的貼近觀察。太魯閣號雖然把原型日本JR九州885系電車的圓弧駕駛艙給改掉了,不過仍然帶有圓渾流暢的車頭造形,比PP車的半調子斜面看來帥氣許多。而白底黑橘條紋的塗裝,雖然與高鐵列車有些雷同,但搭配圓弧造型,還是很有獨特感,車頭不是台鐵的圓工標誌,而是不知道誰設計的TRA英文縮寫(奇怪的是與EMU700系的TRA縮寫格式又不相同,難不成是日本廠商自行設計的?)至於先前為人詬病破壞造型的外加車頂冷氣,從平視角度上看不到,或許只有在俯視角度上才看的見。總之,列車整體造型已經是台鐵列車的一大突破了。


車身的塗裝,白色烤漆底色很有質感啊,而橫亙全車的黑橘條紋也很有速度感。


入口設計,個人覺得比高鐵的設計更為寬敞大方,不過高鐵有車身高度、氣密性的考量,所以設計的較小。


車廂內部整體以白色為底,天花板採間接照明,相當簡潔。


座位還算寬敞,較高鐵一般艙座位「感覺上」左右較寬敞,但前後深度較淺,座墊比較高。座椅設計取消了台鐵車廂常有的踏腳板,方便內排人員進出,乘坐感個人是覺得與高鐵不分軒輊,各有各的優點,但都頗適合長途乘坐,窗戶設計剛好是一排座位對一個窗戶,並採隱藏式拉簾、隱藏式掛衣架,與高鐵設計相同。


座椅採塑膠沙發皮製作,其實這種坐久了會有悶熱感,不過在太魯閣號強大的空調吹拂下倒是無此感覺。頭枕採虹色設計,但台鐵為了衛生及保養方便,還是貼
上了不織布頭枕套。


可動式杯架,剛好可以放進一瓶600cc圓筒型寶特瓶飲料,但是其他大小的利樂包、方形寶特瓶等等都放不進去,而且可動的杯架在乘客的長期使用之下能撐多久也是個問題。


頭頂閱讀燈,這點倒是高鐵一般艙沒有的設計,畢竟太魯閣號可是作為台鐵頂級車型,在設備上可不能太簡陋。


座椅手把的隱藏桌設計,或許是隱藏的太好了,許多乘客並不知道有桌子可以利用。另外椅背傾斜按鍵很特別,按下去後要把按鍵扣回(按鍵本身不會彈回),椅背才會卡住,第一次使用不知道要自己控制,還以為全新的太魯閣號座椅一下就壞掉了。


桌子拉出後再向前斜推到定位就可以使用,不過桌面較高鐵所提供的座位小了一點,14吋筆電會超出桌面,放便當倒是剛剛好。


天花板與上方行李架設計簡潔,另外車門上的LED資訊顯示器相當清晰,不過顯示資訊就只有停站資訊與太魯閣號介紹,好歹放個天氣或是行車速度表,讓人感受一下速度感嘛。雖然乘坐的日子是星期一,不過這班下午直達台北的太魯閣號仍然滿座。

實際乘坐的感覺呢,14:17一到,太魯閣號關妥車門後立刻以相當快的加速度駛離月台,而後逐漸加速出站,甚至有些許貼背的感覺。行駛時除了加減速順暢, 讓人不會感到不舒適之外,最大的差異在於以往台鐵列車的左右不規則晃動感沒了,只有偶爾的上下跳動感,但是在一些新改線的路段(比如說新觀音隧道內),連 這種上下跳動也沒有了,可說是相當平順,可見台鐵列車給人不適的乘坐感,列車與路軌品質都有關係,而太魯閣號在乘坐感上真的是相當優異,若是在品質更好的 路軌上行駛,可說是直逼高鐵的順暢乘坐感。至於新聞中經常報導到太魯閣號主動傾斜造成的晃動,我個人覺得相當輕微,或許是因為鐵路交通在行駛原理上就不可 能像公路巴士會嚴重的左右晃動造成乘客頭暈,唯一可能會有連續傾斜晃動的機會出現在東北角的侯硐一帶,也就是全線速限最低的基隆河大彎路段,太魯閣號以其 主動傾斜的設計,可以以高過一般車型速限20km/h以上的高速過彎,而因此地路型的設計才有機會連續左右傾斜晃動,不過在此段我的感覺也是相當平順,高 速過彎的感受真的相當過癮,只是偶而看到窗外的房屋是傾斜地呼嘯通過,才會感覺到列車真的是在傾斜過彎。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感受,尤其我自己不太暈車,所以乘坐經驗只能供參考囉。太魯閣號最後準點抵達台北車站,結束了這次難得的東部火車之旅。



看完了令人興奮的太魯閣號內裝與乘坐感,回頭看看頭枕套上的TAROKO標誌設計,讓人感覺到台鐵在軟體經營上的無力感。當初號稱高票當選的標誌設計,在修改後正式推出代表太魯閣號的形象,但其造型與內涵實在乏善可陳,完全感受不到太魯閣號強調的速度或是傾斜設計,也看不出命名所指的太魯閣的壯麗景色。整體而言,台鐵開始引進了新的列車與系統,想要在硬體建設上有一番新的作為,但在軟體經營上有點趕不上,在太魯閣號上可以看到不太成功的標誌設計、混亂的CIS(企業識別系統,例如TRA這個縮寫就出現好幾種版本)等等缺失,光是一個不織布頭枕套,設計老氣、印刷粗略,連車邊都毛毛躁躁,讓人感受到台鐵高層在經營策略上,與現代的企業形象塑造上有相當大的落差。這一點台鐵要多加油,起碼身邊就有台北捷運與高鐵兩個案例可以學習。當然鐵路不僅只是服務業,也是交通運輸業,許多乘客看不到的環節,台鐵也不是沒有努力,但是乘客看的到的部份,例如列車內部清潔、準點率、整體企業形象等等,都影響乘客的觀感甚鉅,百年老店的台鐵,光是閉門造車土法煉鋼是不行的,最好能夠引進專業顧問體制,重新打造台鐵的企業文化與形象。太魯閣號與接下來的EMU700的引進都是一個開始的契機,只希望台鐵能夠繼續加油,提供更好的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w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