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行來到中途的第十三天,早上我們還依依不捨的流連在Lucca的悠閒氣氛中,下午才匆忙的跳上火車,經由Prato轉車來到Bologna。

Bologna給一般人的印象是一個國際商業重鎮,許多歐洲的重要展覽都在城郊的Bologna Fiere(Bologna Fair Centre)展出,最著名的莫過於每年的汽車展與童書展,可以說是歐洲甚至世界業界的盛會,一到展覽季城內旅館民宿一床難求,一般旅行團也因此會跳過此地,直接前往Venezia或是Firenze遊覽,而其實我們也並非特意要看此城的景點,而是為了第二天前往在下的小小夢想:Maranello的Galleria Ferrari,但Maranello及鄰近的Modena住宿難尋,因此選擇住在火車車程半小時之外的Bologna。而旅行到了一半,許多雜事也該處理:添購短缺的日用品、食物,處理堆積的髒衣物,甚至早睡一點,讓奔波數天的身體獲得短暫的喘息,住在Bologna的短短兩天,有點像是旅途中的休息站,即使出國旅遊就是一種休息,不過身處異國,什麼事情都要自己打理,加上語言不通的壓力,精神緊繃了兩個星期,也是該放鬆一下,享受不一定要去哪個名勝古蹟參觀的旅行。不過我們所住的商業飯店就在城中,走到城中心不過幾步路,在一切俗事處理妥當之後,我們還是趁著出外覓食的時間,到城中心晃了一圈。

Bologna the Red:紅色之城波隆那

Bologna給人的第一印象有二。第一,整個城市的建築似乎有志一同的選擇了偏紅色的外牆,因此在義大利語中,這個城市有了個Rossa(紅色)的外號,也有人以Bologna the Red-紅色之城波隆那稱呼。一下火車站,遍目所及的幾乎都是紅色的建築;第二則是此城特有的沿街迴廊式建築,這對台灣人並不陌生:這裡的沿街建築都有「亭仔腳」(騎樓)的設計,沿著城內的主要十字大街行走,幾乎就像走在台北的某條街道上,只不過Bologna街屋騎樓的設計更氣派、更華麗,尺度更人性、更大方。現在台灣的都市設計法規,接受了美國方面的理論,認為騎樓會被占用導致開放空間品質不良,因為管理上的疏失而歸咎於空間,讓適合台灣氣候的騎樓逐漸消失,而由溫帶氣候的無頂蓋開放空間設計取代,在台灣多雨炎熱的氣候,沒有屋頂的沿街空間,即使空間再開闊都很難留得住人,立法諸公與行政官員大人們,實在應該好好想想所謂的「先進政策」是否真的適合台灣。

Bologna舊城區差不多是個八邊型,而由兩個廣場-Piazza Fontana del Nettuno(海神噴泉廣場)與Piazza Maggiore(大廣場)-組成的市中心就位在八邊型重心的位置,兩條主要幹道在廣場前垂直交會,如此方整的城市規劃與羅馬時代的城市設計不無關係,只 不過歷經千年來的多次破壞與建設,原本方正的市區格局早就變得錯綜複雜,不過這也讓整個城市的街道豐富了起來。


Piazza Fontana del Nettuno海神噴泉廣場


Piazza Maggiore與主教堂Basilica di San Petronio,也是一個因為政治因素未完成而縮小規模的主教堂,但即使未完成也是全世界第五大的教堂。教堂的立面保持未完成的情形至今,不過也成為教堂的特色。


教堂旁的街屋,Bologna的建築大量的應用各種紅色與近似的黃色,這裡有一間Osteria Sole,據稱自15世紀營業至今,不過我們到訪的時間是下午,恰巧是他們的休息時間。


大街上的建築,迴廊都做的相當漂亮,立面上也盡量不做招牌(注意畫面中央是一間麥當勞)


義大利的平價百貨Coin,立面也相當低調,我們是走過才發現它的存在(於是小松鼠小姐很興奮的衝到對面)


尺度舒適的騎樓空間

Bologna the Learned:大學城波隆那

Bologna與義大利其他城市並無不同,一樣起源於羅馬時代,不過她成為重要城市,並非因為軍事或商業上的地位,而是她在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Bologna是世界上持續授予學位至今最久遠的大學所在地,成立於西元1088年的 University of Bologna (Alma Mater Studiorum Università di Bologna, UNIBO),已經創校900年以上了,是西方世界最早成立的大學。當然世界上最早的大學究竟為何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從名稱來說,西方世界在希臘時代就有"universitas",延襲柏拉圖的「學院」體制而來;若是指高等教育的話,中國的舜時代設立的上庠就是一種高等教育機構;而巴基斯坦的Taxlia也在西元前五世紀設立了類似的教育中心。金氏世界紀錄認定最早建立的大學,是西元859年設立於摩洛哥的University of Al Karaouine。而最早於歐洲大陸設立就是義大利的波隆納大學。說了那麼大串歷史,最令人欽佩的是Bologna悠久的學術傳統,算起來要比台灣任何一個城市都還要更久遠,如今大學的校區位於城中心的東北區,校內23個學系,超過十萬的學生,讓Bologna成為不折不扣的大學城,也形成Bologna特殊的年輕城市文化。也因此波隆那有著"la dotta"(the learned one)的稱號。

Bologna the Fat:肥胖之城波隆那

Bologna另一項傳統,就是對美食的熱愛,或許是地處義大利熟食之鄉Emilia-Romagna,擁有附近豐富的物產之故(例如著名的帕瑪火腿與帕瑪起司的生產地Prama就在此區),或許因為全城紅色的色調有激勵食慾的緣故,讓Bolonga對美食的熱愛聲名遠播,在義大利有"la grassa"(the fat one)的稱號,他們也擁有一些特色菜肴,比如說Bolognese sauce (ragù alla bolognese)以及Spaghetti alla Bolognese,就是我們常吃的肉醬義大利麵。而反映在城市中,就會發現街巷裡餐廳小店林立,而且看來都相當美味。


一個小小的廣場可能就有兩三間餐廳可供選擇


另一間街角的餐廳,下午時分就已是高朋滿座了


無所不在的中華料理在Bologna也沒有缺席

Le Due Torri:波隆那雙斜塔

說到斜塔,一般想到的都是Pisa那座著名的斜塔,不過到義大利之後,我們發現斜塔到處都有,只不過Pisa的外型上最為漂亮,斜的也最驚險,也因此最出名,不過其他斜塔的精彩也不遑多讓,Bologna的斜塔更厲害了,一次兩座斜塔排排站!這也成為Bologna的象徵之ㄧ。


這可不是相機鏡頭作祟,而是兩座塔分別以不同的角度傾斜,看久了真的會分不清楚哪一座塔往哪斜了。


從基座就可以看出來塔的傾斜程度,事實上矮的塔斜的比較厲害(48m高,傾斜3.2m),如今已經封閉,而高塔比較輕微,開放讓人登頂。


兩座塔好像一對鬧彆扭的兄弟,各自以不同的角度向天空伸展。




悲傷的波隆那

Bologna給我們的印象是非常愉快、熱情而年輕的城市,不過就在我們即將離開之際,在火車站我們才知道她也曾經是個悲傷之地:在二次大戰期間,許多義大利軍人為了政客的權力貪婪失去了生命;而1980年8月2日,一枚威力強大的土製炸彈在Bologna中央火車站爆炸,這次恐怖攻擊造成85人罹難,200多人重傷。整修後的火車站西廂的保留了一部份粉碎破洞的牆壁與凹陷的地板,一旁刻上所有罹難者的姓名與年齡,無言的紀念這次的不幸事件,離開城市前,我駐足紀念地前,細細閱讀每個人的名字與年齡,他們之中最小的不過三歲,卻已來不及長大,而在其中還有一位20歲的日本人,26年前在我仍在襁褓之時,年輕的旅人與我ㄧ樣,懷抱著夢想遠渡千里來此遊歷,卻因為恐怖攻擊而魂斷異鄉;而26年後我在這面牆前,為命運感到無奈,也珍惜自己的幸運。


座落於Piazza Fontana del Nettuno西側的Palazzo Comunale,外牆上懸掛著二次大戰期間Bologna出身的義大利軍陣亡士兵。儘管義大利在二次大戰軸心國中地位無足輕重,因為其不彰的戰力被評為 扯德國後腳的角色,但是戰爭對人民來說絕對是殘酷而傷痛的,這些真實的臉孔,或許能讓後人記得教訓。


Bologna車站的一角永遠記錄著26年前失落的一刻,而火車站的時鐘也永遠停在事發時的十點二十五分。紀念基金會的網站也記錄著所有罹難者的生平,那位20歲的日本人名叫IWAO SEKIGUCHI,就讀早稻田大學學習日本文學,因為對義大利的文化藝術產生興趣而嚮往到義大利一遊,獲得義大利文化獎學金後利用暑假時間到義大利遊學兩個月並學習義大利文,在前往威尼斯的路上不幸遇到爆炸而去世。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我一樣是在波隆納火車站等待前往威尼斯的火車,但我得以順利前往並平安返國,他卻不幸長眠此處。在此希望不要再有此種憾事重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w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